在家中过的日子浑浑噩噩的,有时猛地惊醒,时潋常常分不清今夕何夕。
他不常出门,平日里就坐在东风苑外的栏杆上,盯着池中的锦鲤发呆。
不知不觉,竟是临了年关。
“娘给你新裁了件里衣,填了上个月新下的兔绒,你试试合不合身?”时夫人给他夹了一筷子荤菜。
时潋点了点头,捧着碗只说累着母亲操心了。
时衡道:“我知道你是修道之人不惧寒冷。可明日我们就要启程去京城,那里和江南不同,要冷上不少。”
时潋看向大哥,回道:“我到时候会穿的。”
他其实说不出自己心里到底是什么滋味,他想告诉父母和兄长自己没有那么脆弱,可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。
毕竟自己现在这个样子,实在不像是没事人。
就这样吧,时潋有些自暴自弃地想,陪爹娘过个团圆年,年后便寻个地方闭关。
等他晋阶之后,便去杀了那几个老东西替雍凌周报仇。
一家人到京城时正好是除夕,时浚早早带着妻子孩子在门口等着了。
时浚虽与大哥是双生子,却更肖母,一双桃花眼与时潋生得一模一样,甫一看见他便笑。
“二哥许久未见你,都快认不出我们家云盛了。”
“二哥新年好。”时潋也朝他一笑。
时夫人给他准备的冬衣都是亮色的,今天更是穿了一件大红色的外袍。
笑起来艳丽却又显出几分颓靡。
时浚能在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靠的便是他那双眼睛,心底跟明镜似的,却也不动声色,带着父母兄弟往府里走。
他看出弟弟不想多说便时不时说几句诙谐话惹得一家人齐齐笑开,过年的气氛倒很是浓厚。
时潋抄着手走在末尾,没注意听他们在说什么,漫无目的地放空。
突然,他感到袖口一沉,低头却看到一个圆乎乎的小团子。
那小丫头生得粉雕玉琢,活像个年画娃娃。
“你是何人?”时潋问。
那小丫头像是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,娇声反问:“你不记得我吗?”
时潋皱眉,突然想起自己二哥好像有个女儿,好像今年该九岁了。
他问;“你是我侄女?”
那团子顿时喜笑颜开,一下就抱住了他大腿:“我就知道小叔你还记得我!”
“还记得?”时潋晕了,他之前有见过这小孩吗?
不过,他用目光比划了一下团子的身高,九岁的小孩这么矮?
团子见他打量自己,瞬间就懂这是在干嘛,下一刻便拽着他衣服哭了起来。
“哇呜呜呜呜呜!”
走在前面的时夫人一惊,连忙问:“这是怎么了?”
团子哭唧唧地往祖母怀里一扑,哭诉道:“小叔嫌我矮……”
时潋站在原地手足无措。
时浚看他这个样子忍俊不禁,走过来解释道:“阿樱当年是早产,身子不太好。阿晨又窜得快,比他姐姐高之后,总调皮喊人家妹妹。所以阿樱对自己的身高比较敏感。你不用担心,哄哄就好了。”
时潋愣愣点头。
他在崇光门里看到的小孩大多懂事听话,见到他时总是乖巧知礼的,还从没看到过这样的小孩。
“二哥,”时潋问,“我之前有见过阿樱吗?”
“见过啊,”时浚回答,“阿樱一岁的时候你来参加过她的周岁宴。”
时潋想起点模糊的记忆,那时候他好像刚刚拿到明月谙,因为等了足足一年,好不容易拿到便想满世界炫耀他的宝剑。正好收到信说他小侄女满周岁,便背着剑下了趟山。
“可是……”时潋迟疑,“那她怎么还记得我?”
时浚的脸上流露出了骄傲的神色,轻咳了一声,说:“小弟你不知道吗?我家阿樱从小过目不忘,可是这京城里头大名鼎鼎的神童。”
“……哦。”时潋对着自家二哥一时无言。
除了三姐时芬是亲王妃,明日才能来,剩下的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,已是多年未有的热闹。
时夫人忧心小儿子的身体,不让他守岁,时潋便早早洗漱完准备休息。
修界不兴过节,只有崇光门每年过过春节。
除夕当天一早,时潋就会收到来自各位长辈的年礼,个个出手都极大方,却都比不过雍凌周。
按照他们师徒的规矩,早上两个人要吃上一锅热腾腾的饺子,然后由雍凌周带着他去给各位师叔师伯拜年,回来的时候乾坤袋里的礼物得堆成小山。
午时一过在下山往人界去,从下午逛到晚上,一直到看了烟火才回去。
两个人再一起吃一碗甜芯的汤圆,等到人间鞭炮声尽收才睡去。
彼时,雍凌周会在他枕边放一个红绸钱袋,装上十枚铜钱。
那是雍凌周独有的铜钱,上头刻着“平安喜乐”的字样,一枚可以让他兑现一个愿望。
但时潋从来没有兑换过,如今已经攒足百枚了。
可惜再也收不到了。
他回过神,将一个有些旧的红绸钱袋压在自己枕边。
“新年好,雍凌周。”
……
时潋抬手拂去窗棂上的积雪,苍白的指尖几乎要和白雪融为一体。
他这些天休息得不好,常常一闭上眼就能看到雍凌周在九玄雷相阵中的样子。
他的梦中总是充斥着阴云,黑云压城,压得他喘不过气。
也许是时候了,他想,他该离开了。
突然他听见头顶传来一声清脆的莺啼,正疑惑冬日里怎会有黄莺,下一刻又立马反应过来,抬起了头。
那是一只状似黄莺的鸟,却要比普通黄莺大上不少。那是莫玦的爱宠!
时潋抬手唤道:“金阑。”
金瞳莺本性亲人,听见他叫自己的名字便温顺地降落在他的肩上,用柔顺的额间毛蹭了蹭他的颈侧。
“是师兄让你来的?”时潋问。
金瞳莺柔柔地啼了一声,抬起爪子给他看。
那金灿灿的爪子上绑着一卷纸,时潋将其取下,展开一看是莫玦的字迹。
“仙尊命灯尚存,玉韶峰一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