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这种事情。
他身为一代大儒,怎么可能倡导女子殉葬?大宋就有改嫁入宫的太后!
他说的是士子的骨气啊!
要知道朱熹本人,是亲手策划了自己侄女的改嫁。
遥想当年,他与一众好友耗费无数心血注解经义,本意是引导世人通过探究事物原理,获取知识,明白事理。
谁能料到,这些经典阐释在后世竟沦为禁锢学子的沉重枷锁。
程颢轻抚着颔下的长髯,语气中透着深深的无奈:“某也曾说过‘学者须先立志,志既立却要遇明师’。”
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是让你们这么解读的吗?
那本是针对士大夫气节而言,告诫为官者不可因一己私利,丧失道德操守,后世这般谣传,还拿此要求女子守贞。
程颢觉得自己要掐人中了。
看看那些策论题目,哪里还有半分‘治经所以明道,明道所以致用’的初衷?学子们为了功名利禄,死记硬背,全然忘却经世致用的学问真谛。
朱熹痛惜,回忆起他在寒泉精舍与吕祖谦一同论学,吕祖谦曾忧心忡忡地发出预言。
“科举若成利禄之途,圣人之学必亡。”
没想到,这句预言竟在百年之后,成为了现实。想到这里,朱熹只觉悲从中来,久久难以释怀。
“在研究晚清历史时,诸多政治人物的言行,鲜明地展现出当时传统观念与世界潮流的背道而驰。
作为晚清政坛极具影响力却饱受争议的核心人物的慈禧,她向十一国宣战这一举措,成为现代人眼中保守派盲目自大的典型例子。
尽管这一决策,在当时被视为鲁莽之举,但至少表明,慈禧对国际局势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,清楚知晓世界上存在着十一个强国。
与慈禧相比许多传统士大夫的认知,更令人瞠目结舌。
比如徐桐,身为理学大师,不仅长期为皇帝授课,在传统文化领域的钻研堪称深厚,却对西学持有极端排斥的态度。
在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期间,徐桐利用自己的职权与影响力,每日都向翰林和庶吉士们灌输抵制西学的思想,告诫众人不要使用洋物,更不能谈论西方的科技发明,认为这些都是引人堕落的奇技淫巧。
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这样一位身处朝廷权力中枢,历经四朝的元老级大学者,对世界各国的认知竟荒谬到了极点。
当听闻西方有西班牙、葡萄牙等国时,他曾说道:西班有牙,葡萄有牙,牙而成国,史所未闻,籍所未载,合情合理,无过于此。
这番言论,充分暴露了他的无知与狭隘,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士大夫在面对西方崛起时的顽固与封闭。”
“荒谬!”
秦王政与乾隆同时拍案反驳。
好学生秦王政,作为对天下局势极为上心的君王,他自然记得后世夫子所讲。
自明朝起,葡萄牙人在广澳地区盘踞,历经三朝,花费了上百年时间,后人朝廷才艰难地将这片土地收回。
秦王政双手抱胸质疑:“大秦虽未与这些远邦直接往来,但商旅辗转,亦听闻海外有诸多邦国。晚清官员如此,国焉能不弱?”
想到晚清朝堂上,竟充斥着这般糊涂臣子,秦王政眼中闪过一丝不屑,这样的朝廷,早已病入膏肓。
乾隆帝面色涨得通红,手中的折扇狠狠敲在雕花案几上,发出清脆又带着怒意的声响。
康熙大帝时期,西洋传教士如潮水般涌入京城,带来了自鸣钟、天文望远镜等诸多奇器。
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,不仅协助清廷修订历法,还凭借精湛的技艺,担任宫廷西洋乐师,甚至在尼布楚条约谈判中,凭借出色的拉丁文翻译能力,维护了清廷的权益。
“朕也曾亲览西方天文仪器,皇子们教习,亦是有西方学识,并非一无所知。”乾隆越说越气,手中折扇紧紧攥着,指节都泛白了。
徐桐肩负着辅佐君王、引领朝纲的重任,对域外之事竟如此孤陋寡闻。
如此愚昧无知的大清,走向灭亡,乾隆都无法辩驳!
“而此时的维新派人士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是导致中国人才匮乏、思想保守的罪魁祸首,必须进行彻底改革。
尽管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,但科举改革的呼声却如星火燎原之势,在社会上广泛传播,引发了更多人对科举制度的深入反思,为后续的科举废除行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
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危机,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、张之洞等朝廷重臣联名上奏《请废科举折》,折文中明确指出:科举一日不停,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,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。
至此,传承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画上了句号。”